官方“出手”调控猪价!能迎来一波“小阳春”吗?

2023-02-10 11:14:24     来源:拾月财经


【资料图】

我认为官方“出手”调控猪价!能迎来一波“小阳春”,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物价是由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确定的,如果市场上的肥猪过多,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猪价就会下跌,如果上市肥猪的数量处于供求平衡或者供不应求的状况,猪价就会回升。政府只能通过市场调控的手段,才能稳定市场物价的稳定。上市肥猪量过多,肥猪价格持续下跌,政府就采取肥猪收储,就是上市的肥猪数量,使上市的肥猪处于供求平衡或者供不应求的状况,就能够促进猪就的回升。如果市场猪价大涨,政府就会采取大量投放中央储备猪肉平抑市场猪肉价格,使市场猪肉价格回落。多年的调控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只要政府出手干预,超低肥猪价可以止跌回升。

去年2月28日-3月4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89∶1,连续两周处于《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3月3日启动了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由于连续多次启动收储,使市场出栏的肥猪数量大幅度减少,逐步达到供求平衡,猪价回升,到去年6月份,猪价已经越过生产成本线,肥猪价格达到每斤8元以上。

市场猪价持续上涨,7月份,规模养殖企业大量囤积肥猪,人为造成市场肥猪供应紧张,屠宰企业和猪肉零售商共同哄抬物价,造成短时间市场猪肉价格大涨,肥猪价超过每斤12元,养殖场大量囤积肥猪进行二次育肥,政府及时采取投放中央储备猪肉的措施,国家发改委的约谈这些规模养猪企业后恢复肥猪正常的出栏量,上市肥猪量的增加,肥猪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价格持续下跌,从每斤12元上下持续下跌到10.5元左右。这个阶段每斤肥猪生产成本为7.50—8.50元,出栏一头300斤重的肥猪利润仍然在600元以上。

进入9月份,养猪人认为已经进入了猪肉消费旺季,囤积肥猪进行二次育肥,人为制造肥猪的断档期,造成上市肥猪量减少,去年9月份以来,猪肉价格持续涨价,到10月底,每斤肥猪价达到前年猪价最高峰,每斤肥猪价14元左右,猪肉价格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从9月份开始猪肉价格就持续涨价,从每斤12元左右上涨到22元左右,有的地区已经超过每斤30元。自从去年11月4日政府投放了第七批中央储备猪肉以后,由于养猪人恐慌心理加剧,肥猪大量出栏,市场猪肉消费环境没有得到改善,消费仍然疲软,大量的肥猪上市,导致市场肥猪供大于求市场肥猪价格应声下跌,到现在生猪价格连续的回落,回升时间少,下降时间多,从每斤14元左右持续下跌到现在的7元左右,部分地区猪价跌入“6字头”。

据国家发改委监测,1月30日至2月3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6:1,触及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官方即将启动收储。虽然春节过后就进入猪肉消费淡季,但是近年来市场猪价上非常诡异的,该涨价的时间不涨,不涨价的时间涨价。我认为现在进入猪肉消费淡季,而是消费持续旺盛,主要原因是去年消费者的购买力大幅度下降,春节期间购买的猪肉储备不足,往年每家每户是要制作大量的腌腊制品和香肠、坛子肉等,今年情况与往年不一样了,由于经济困难,加工制作的户很少,就我们西南地区往年每家在春节期间加工制作的腊肉和腊肠是上百斤,今年加工制作的人户特别少,就是加工制作的人户制作的腊肉数量比往年大幅度减少。

往年春节后就会进入猪肉消费淡季是因为大家都加工制作大量的腌腊食品,春节后基本就消费这些猪肉食品,很少上集市购买新鲜猪肉,造成春节后猪肉消费量大减,进入一年一度的消费淡季。今年不同了,春节后肉食品的消费主要依靠新鲜猪肉,因为没有多少腌腊食品可以供消费,市场猪肉消费量不是减少而是增加,因此,猪价在春节后会持续回升,不出意外的话, 每斤猪价会回升到10—12元左右。

其次是人们经济收入得到改善,现在疫情防控放开后,春节过后,人们就可以开始工作,有工作就会有收入,人们的经济收入就会回升,人们的购买力增加了,猪肉消费量就会明显增加,那么猪价就会回升。因此官方“出手”调控猪价!启动肥猪收储,这样就会进一步减少上市肥猪量,市场肥猪就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所以猪价能迎来一波“小阳春”,但是不要渴望猪价会大涨价,我认为猪价会在盈利线上波动,使养猪人有一定的养殖利润,每斤猪价会回升到10—12元左右。

如果超过每斤猪价12元,政府同样会采取投放中央储备肉平抑猪肉价格。因此,养猪人不要囤积肥猪等待猪价大涨,有利润就及时出栏,不要象有些养猪人那样,14元一斤不出栏,等待肥猪炒作人炒作的猪价大涨,偷鸡不着蚀把米,丧失有利机会,最后得到深度亏损的结局。

标签: 猪肉价格 生猪价格 中央猪肉储备

包装